您好,欢迎访问楚雄彝族自治州第二人民医院官方网站!

【健康科普】那些不容忽视的语言暴力

作者:楚雄彝族自治州第二人民医院 日期:2025-06-16 字体: [小] [中] [大]


在家庭教育领域,流传着这样一句箴言:“语言塑造思维,沟通影响人生。”当我们在抱怨孩子“不听话”“难沟通”时,或许更应该审视自己与孩子的对话方式。那些藏在语气、措辞和态度里的细节,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养成与心理发展,往往决定着亲子沟通的成败。

image.png

一、语言暴力的危害

很多父母在情绪失控时,总会说出类似“你怎么这么笨”“这点事都做不好”的话语。这些脱口而出的否定,就像锋利的刀片,在孩子心中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痕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长期遭受语言暴力的孩子,更容易出现自卑、焦虑、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。他们会逐渐丧失表达的勇气,将真实想法和感受深深埋藏,亲子之间的鸿沟也会越来越深。


有位妈妈曾分享过这样的经历:因为孩子数学考试成绩不理想,她忍不住说了“你脑子是不是不好使”这样的话。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,从此变得沉默寡言,甚至开始抗拒学习数学。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,这位妈妈努力改变沟通方式,用鼓励和引导代替指责,孩子才慢慢重拾信心。这个案例警示我们:语言暴力的伤害往往是不可逆的,唯有温和的沟通,才能修复亲子关系。

image.png

二、有效沟通的核心法则

1、用心倾听,给予尊重

真正的沟通始于倾听。当孩子说话时,家长应该放下手中的事务,用眼神和肢体语言表达关注,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。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语,即使听到不同意见,也要等孩子说完后再发表看法。这种尊重会让孩子产生安全感,愿意敞开心扉。

image.png

2、控制情绪,理性表达

情绪是沟通的大敌。当家长被愤怒、焦虑等负面情绪支配时,说出的话往往会偏离理性轨道。因此,学会在情绪爆发前按下“暂停键”至关重要。可以尝试深呼吸、暂时离开现场等方式平复情绪,待冷静后再与孩子沟通。沟通时,多用“我”句式表达感受,比如“我看到你没完成作业,感到很担心”,而不是“你怎么又不写作业”,这样能有效避免孩子产生对抗心理。


3、正向引导,鼓励为主

比起批评,孩子更需要的是鼓励和引导。当孩子犯错时,家长可以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,帮助孩子分析原因,寻找改进方法。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杯子,与其指责“你怎么这么粗心”,不如说“没关系,下次拿杯子时我们可以双手握紧”。这种正向引导不仅能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,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。


三、日常沟通中的实用技巧

1、善用“共情式”语言

共情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。当孩子因为小事哭闹时,家长可以说“我知道你很难过,如果是我也会不开心”,这种感同身受的表达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,情绪也会更快平复。


2、把“命令”转化为“选择”

面对孩子的抗拒心理,与其下达命令,不如提供选择。比如叫孩子吃饭时,不要说“赶紧来吃饭”,可以问“你想先洗手还是先摆碗筷”,让孩子在有限范围内自主选择,这样既满足了他们的自主需求,又能顺利达成目标。

image.png

四、构建良好沟通的长效机制

与孩子好好说话,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需要家长持续的努力和坚持。建立家庭沟通时间,每天抽出固定时间与孩子聊天;定期进行亲子活动,在互动中增进感情;及时反思和调整沟通方式,这些都是构建良好沟通的有效方法。


供稿:心理二科 许磊

编辑:杨润

一审:刘志玲

二审:李琳

三审:吴国平





分享到: